武术学校的发展清代武术流派分流,各具特色,极大地丰富了武术的内容,八卦掌、太极拳、形意拳、通臂拳、劈挂拳等均在清代产生,成为武术成熟的重要标志。清代具有代表性的武术论著有《六合拳
谱》、《 家拳法》、《苌氏武技书》、《太极拳经》、《花拳总讲法》等,是武术繁荣的具体体现。
民国时期,由于社会的发展,火器的普遍使用,武术的健身作用更为明确,武术更多的是以体育运动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社会生括之中,成为近代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民间出现了拳社、武士会、体育会等武术组织,如“精武体育会”、“巾华武士会”、“致柔拳社”、“武当太极拳杜”、“尚武国术研究会”、“汇川太极拳社”等,这些武术团体对武术的传播和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。
1928年中央国术馆在南京市成立,此后相继有24个省市建立了国术馆,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国术教育系统;中央国术馆组织了二次国术国考,数次较大的武术表演活动,如19 29年的游艺大会,1936年中国武术旅行团访问东南亚及1936年巾国武术队赴柏林奥运会参加表演等。
武术的完善;新中国成立后,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继承和发展,全国体委和中国武术协会遵循“取其精华、去其糟粕“、“古为今用,推陈出新”的方针,按照武术运动的本质特征和功能价值,全面规划了武术运动的发展方向,促进了武术运动民族化、科学化、大众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进程,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长足发展,成为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
部分,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,(1)确立方向,拓宽视野。在批判了门户之见、保守思想,清除了反科学,有害健康的锻炼方法后,确立了武术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发展方向;设立了民族形式体育运动委员会,举办了各种会议和活动,武术被列为高等院校和中、小学体育课程,整理出版了一批初、中级的习练套路(如简练太极拳、初中级长拳及器械套路等),促进了武术在城乡的广泛普及
和开展。粉碎“四人帮”后,1982年召开了新中国成立来的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,制订了武术工作发展方针、政策,规定了任务,颁发了《关于加强武术丁作的决定》,为武术运动开展国际交流、走向世界奏响了凯歌,自此后,武术以独特的姿态,登上了国际竞技比赛的大雅之堂。(2)统一部署,拯救遗产。1979年全国体委发出了《关于发掘、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》,自1983-1986年间,动员了全8 000余人,耗资数百万,开展了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普查和挖掘整理工作,取得了卓著的成效和成果,为弘扬武术文化和促进武术全面发展准备了基本条件。(3)完善了竞技制度和规则,加强了国际交流。从20世80年代起至今,先后修订竞赛规则8次,使规则达到了国际体育竞赛的基本要求;制订并实施了团体或个人锦标赛和多层次观摩交流大会体制,实行了裁判员、运动员、教练员等级制和段位制。散打经整理列入竞赛体制,武术竞赛形式更为完善。
新中国成立以来,我国武术队代表团先后访问过五大洲数十个全国,为宣传发展武术运动起到了积极作用;自20世纪80年代起,我国开始有计划,有步骤地对外推广武术;1987年和1990年在日本横滨、中国北甫成立了亚洲武术联合会、国际武术联合会,其他洲级武术联台会也相继成立;世界武联和洲级武联主持的世界武术锦标赛已成功举办过八届,通过努力,武术已成为亚运会正式项目,2008年奥运会,武术作为特殊项目列入,武术已成为国际体坛的竞技项目之一。
(4)武术理论研究成果丰硕,武术运动的开发前景初有展示。武术理论研究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“全国武术学术论文研讨会”后,武术运动科学化问题已引起各学科领域专家的极大关注t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,武术理论研究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进一步拓展,可以说已经走出了肤浅认识武术的低答。据不完全统计,武术理论研究的论文和成果已近万篇,武术史学、武术文化学、武术养生学、武术理论基础、各种武术技理读本、各种武术辞书和百科专著相继问世,武术高度的哲理教育价值和作用已被世人所认识。
按照逻辑学中的观点,可以将武术 涵、外延和上位概念综合为以下几点:
(1)存在“技击”这一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根本特点,这是其 涵;
(2)有套路演练的运动形式和其他非套路形式的对抗运动,这是其外延;
(3)是民族文化遗产,是体育项目,这是其上位概念。
在此基础上,讨论武术的概念的表述应该是比较清楚了。
(二)武术概念分析
1武术的 涵问题
武术的 涵(即本质属性,或者说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矛盾)是技击性,可从如下几点论证。
(1)从字型上分析。拆开“武”字是“止…‘戈”二字,常任侠在《中国古典艺术》一书中提出:“武字甲骨文篆文均从戈从止,金文亦从戈,作人持戈、持干、持戊前进的样子”。
许慎在《说文解字》中日: “夫武,定功戢兵,故止戈为武。”意思是打了胜仗,收兵回营。“戈”是兵器,“止”是停止之意,整个武字是停止打仗之意,实质上此种解 并非“武”字本意。据(《说文解字注》段玉裁)中议,“止下基。象舯(革)术出有耻。故以止为足”。“以止为人足之称与以子为人之称正同”,也就是说草木为止,引申为人足为止,足即指人也。古代文字专家都认为止是足,足亦指人也,所以常任侠在《中国古典艺术》一文中理解为像人持戈前进或者荷戈出征打仗的意思,是有其文字依据昀。“止”在用法上有禁止、阻止之意t戈就是搏击中的武器,寓有矛盾之意。
“衍”从行术声(《说文解字》),把“术”写到行中就成了“衔”,甲骨文中的“术”如图“矗”,金文中的“术”,战国的陶文中的“术”如图“号;”,均像四通八达的街中的十字之道,如此看来,“术”的含义是后人引申的,引申为技术方法的意思。
按“武”、“术”二字的字形演化、引申的 涵议,“武术”即搏击的方法和手段。
(2)从字义上分析。“武”字可解 为“威力服人”之意,也可解 为“讲武论勇”之意;《辞海》注 为:“干戈军旅之事”;术即整军经武的方法和技术。《韩非子-定法》:“术者,……操
彖生之柄,课群臣之能者也。”《札记·乡饮酒义》:“古之学术道者,将以得身也。”武术从字义上讲是一种击、力、技、法的方。
(3)从武术的内容分析。武术的本质特征是技击,武术的套路和对抗运动形式,均充满了攻防技击内容。<L记》中称此内容为“执技论力”,《苟子》和《汉书》中叉叫“技击”,自祝以后又称“手搏”之技,《纪效新书·拳经捷要篇》写到“学拳要身法活便,手法便利,脚步轻固,进退得宜。腿可飞腾,而其妙也;颠番倒插,而其猛也;披劈横拳,而其快也;活捉朝天,而其柔也。知当
斜闪……”俗云:“拳打不知,是迅雷不及掩耳,所谓不招不架,只是一下,犯了招架,就有十下。”渤海马三在武术文稿中总结岳山派八极拳时称八极拳就有六大开、四大法、八大招、十二路、六肘头等,光招法就有大招、小招、虚招、实招、单招、活招、绝招、变招、攻招、巧招等+二种之多,这已充分说明武术中的攻防内容是非常丰富的,其本质特征已显而易见。
本文关键字:嵩山少林寺武校,少林寺武校,少林寺武术学校